“食不厌精”之后,回过头来又“食不厌粗”了——粗粮如今大为吃香!
解放前莜麦熟食品的顾主多是劳工们,尤其是“扛大个儿”的、拉车的,贪其价廉耐饥(北京话叫“搪时候”)。上世纪40年代,前门大街廊房二条有莜面卷出售:用开水将面烫熟,和到软硬适度,冷却后揪成面剂,在光滑石头上用手掌腕部搓成长条面片,用食指挑,往外一抡,有两三层,立于笼屉内,一个个码好,蒸几分钟即可。吃时蘸由蒜泥、醋、香油与盐调成的汁。
在北京,它叫“莜面卷”,而在山西它叫“莜面饸饹”。我没到过山西,却在上海由山西人开的“麦子大王”内吃过,每笼15元(下次去,有一笼10元的)。这个,干力气活的吃不起。莜麦的诱人处是油润的质地,难怪用开水烫莜面时会发出一股浓郁的油香(莜麦又名“油麦”)。
“莜面饸饹”之名比“莜面卷”更形象。但饸饹有底,它却无底。我看那笼屉密密地排列着五六十个,像多管火箭筒似的,面点做成这个模样就够惹人眼球的!我只能消受半笼,估计有2两半,跟解放前劳工的食量相比差远了——他们至少可吃下七两半至一斤。
与“莜面饸饹”一起上桌的还有小碟数个,它们是番茄肉糜、辣酱、甜面酱等,供客人蘸食。
解放前,老北京在家吃莜面,图省事,做“猫耳朵”得了:大面团上揪下一点搓成小面团,放左掌中,右手大拇指外侧捺住,向外一捻即成猫耳状小卷,蒸熟后浇以羊肉卤或葱末花椒油,配上绿豆芽,吃来颇有一番野味。这“猫耳朵”其实就是陕西的“麻食”,在浙江的浦江它叫“小麦铃”或“米筛爬”。我到过浦江,的确,那儿有这种由北方传过去的小吃。鲁迅先生在曹聚仁家吃过,曹先生为浦江人,不过浦江人用面粉来做——浙江没有莜麦。
凡是吃时不觉饱,过后反而饱了,这叫“倒饱”。吃莜面制品后有“倒饱”感,这是因为它不易消化。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