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动态
杂粮动态>>忻州:“小杂粮”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忻州:“小杂粮”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来源:忻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21-12-23   |  阅读次数:1557次

  

杂粮是山西忻州最具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忻州市坚持把杂粮作为全市战略性产业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树立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理念,坚持“市有龙头、县有园区、乡有基地、村有合作社、户有产业”的发展思路,以优质杂粮为内核,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全市农业工作蹚出了“三条路子”(围绕如何实现有机旱作农业、如何实施好“特”“优”战略、如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建成了集杂粮产品会展、交易、检测、仓储、加工、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走绿色生态路、打特色优质牌,为全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忻州经验。

忻州因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传统耕作优势,形成了稳定的杂粮优势区域和生产基地。种植的杂粮有四大类20余个作物种类,种植面积超过360万亩,年产量7亿公斤以上,优质品种200多个,均居全省之首。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全市14个县(市、区)也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不同种类的优质杂粮,近几年6个县先后荣获了“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中国甜糯玉米之乡”国字号称号。忻州是中国粮食协会命名的“中国杂粮之都”,2018年忻州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确定为以“整市域、全品种”创建“忻州杂粮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十大片区”,合理布局产业

忻州市立足县域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产业,全力打造杂粮产业十大片区:

以西部偏关、神池、五寨等县为主的60余万亩杂交谷子主产片区;以东部边坡丘陵区为主的40余万亩传统谷子主产片区;以东部代县、繁峙和西部河、保、偏为主的30余万亩穈黍主产片区;以西部宁武、静乐、神池为主的30万亩莜麦主产片区;以岢岚为主,辐射神池、五寨等县的20余万亩红芸豆主产片区;以神池、五寨为主,辐射河、保、偏等县的20余万亩黄豆黑豆主产片区;以西部静乐、东部繁峙为主的7万亩藜麦主产片区;以东部忻定盆地和西部五寨川地为主的15万亩甜糯玉米主产片区;以管涔山周边县为主的60万亩马铃薯主产片区;以忻府区为重点的2万亩红薯主产片区。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忻州特色、符合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杂粮生产格局,产业规模稳居全省之首。

狠抓龙头企业,促进提档升级

忻州市着力培育、巩固百小企业,构建杂粮加工业体系:重点扶持杂粮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开发杂粮精品、富硒产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品位。鼓励杂粮加工企业,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融合资本和品牌等要素,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品牌。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创建产业化联合体,协调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全力推进杂粮产业提档升级。

截止2020年底,忻州市培育杂粮食品精深加工企业82家、杂粮出口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创建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5个,发展杂粮合作社1550多个,吸收带动种植户55万余户;杂粮商品率达到 70%以上。

壮大园区基地,搭建一体化平台

打造“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园区总占地1100余亩,集杂粮科技研发、人才培训、产品展示、品牌塑造、购销集散、市场交易、电商营销、美食体验、农旅观光等为一体,具有综合互动功能;设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忻州海关、山西杂粮科技创新园区、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基地、忻州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忻州杂粮功能食品康养体验中心七大版块。

目前,园区已成功申报省级产业融合集聚区、省级现代产业园、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21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录。

坚持“一县一业一园区”。通过以县建设以杂粮为重点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全市杂粮规模化发展。静乐藜麦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示范引领。以有机旱作农业为引领,成功申报创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和神池县省级示范县,打造省级高标准示范片14个,示范面积1.98万亩,建设全程可追溯示范基地1.12万亩,创建“繁峙杂粮”“神池亚麻籽”“岢岚县红芸豆”“忻府区甜糯玉米”4个国家级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近4年2次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观摩会在忻州召开。

加强品牌塑造,提升产品竞争力

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注册发布“忻州杂粮”“忻味道”2个市域公用品牌,培育“五台斋选”“静乐生活”“滹源味道”“芦芽山珍”“汾源印象”“谷香保德”“灵荟神池”“粮裕五寨”“谷蕴偏关”“河曲上品”10个县域公用品牌。

积极创建十大特色杂粮之乡。先后荣获“中国杂粮之都”“中华红芸豆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亚麻油籽之乡”“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中国甘甜红薯之乡”“中国高原莜麦之乡”“一都六乡”国字号称号,正在申报中国“糜米之乡、黄米之乡、燕麦之乡、豌豆蚕豆之乡”。

大力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培育忻州“玉米兄弟”有机黑糯玉米、“五台山”杂粮杂豆组合、“石鼓”有机小米、“雁门关”黄米、“康源”有机藜麦、“老农贡”冷榨胡麻油、“福满园”有机燕麦、“璟玉”有机甜糯玉米、“炜岚”红芸豆、“莲宇康”系列富硒杂粮等10大品牌企业及产品。

信息化板

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有259家杂粮企业(合作社)认证杂粮“三品”产品56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36个、绿色食品304个、有机农产品28个(中绿华夏认证),居全省第一,杂粮“地标”产品达到14个。

统筹“两个市场+两个平台”,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在推进杂粮生产、加工发展的同时,忻州市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坚持线上线下一起抓,着力构建覆盖全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沟通城乡的现代流通体系。

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按照省政府“南果、中粮、北肉”省级出口平台建设战略规划要求,建设集杂粮产品会展、交易、检测、仓储、加工、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打造全国重要的杂粮产品国际贸易平台。国内市场,坚持部省共建、政企合作模式,打造区域杂粮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文旅体验中心,建设“买华北、卖全国”的国家级杂粮大市场。

同步建设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线上平台,在市级创建“中国小杂粮商城”电商平台的基础上,指导支持杂粮加工企业、合作社及返乡创业青年等创建各类电商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忻州杂粮”行动,初步形成了“市有商城、县有中心、村有网店”的杂粮电商营销网络。  

线下平台,在加快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县、乡、村杂粮流通市场配套建设,努力打造“市有大宗交易市场、县有大型集贸市场、村有田头市场”的杂粮交易流通体系。

加强宣传推介。组织全市杂粮企业积极参加山西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等各种推介活动,大力宣传忻州杂粮产品,不断提高“忻”字号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集聚资源要素,确保产业做大做强

忻州市强化政策扶持。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中国杂粮之都的实施意见》《关于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意见》《忻州市加快杂粮全产业链开发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树立明确导向,强化政策支撑。

强化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每年都安排引导性、奖补性资金,专门扶持杂粮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与薄弱环节,特别是对杂粮企业及合作社在科技创新、三品认证、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环节给予重点奖补。

强化技术支撑。成立了忻州“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推广有机旱作综合集成技术,打造全省“优种优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集成技术示范样板。整合省内外科研资源,实施杂粮食品多样化研发工程,在杂粮系列食品研发方面集中攻关,研发出多种杂粮食品。

强化机制保障。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组建了专家顾问组,为杂粮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成立忻州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有限公司两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分别负责国家级山西忻州杂粮市场和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的投资、建设、运营。

强化服务指导。指导各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措施,扎实高效推动杂粮产业开发。组织农科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强化市校合作。聚焦杂粮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产品深加工等重点,着力突破制约杂粮产业发展的瓶颈。2021年5月10日,山西杂粮出口平台、山西农业大学杂粮研究院在忻州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全市杂粮产业步入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阶段,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杂粮国际交易出口平台上迈出了关键的步伐。(郭志清)

 

来源:中华文化旅游网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