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食品
杂粮食品>>固阳是一碗荞面圪托儿(组图)
 

固阳是一碗荞面圪托儿(组图)

来源: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   作者:文•摄影/张阿泉   |  发布日期: 2015-03-18   |  阅读次数:2297次

  

蒋金莲师傅在为《荞麦花香》摄制组展示做荞面圪团儿的手艺

  包头市固阳县位于阴山北麓,俗称后山地区,属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温变化大、日照强、降水少(且多雷雨冰雹)、风特别大(春天刮大黄风,冬天刮白毛旋风),农作物以种植春小麦、莜麦、荞麦、马铃薯(俗称山药)为主。虽然所谓后山三宝(山药、莜面、羊皮袄)中没有包含荞面,但荞面在固阳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完全不逊于莜面。

  查《固阳县志》可知,荞麦在该地种植地域广且历史长,生长期短,耕作与田间管理比较省工,品种以本地荞麦、黎麻道、牡丹荞为主;荞面是粗粮,多吃可防治高血压,固阳本地人都爱吃。

  2014年5月,我与宗涛导演联袂执导的电视纪录片《荞麦花香》在固阳开拍,开始从草根角度追踪荞麦从种植、生长、收割、加工乃至做成民间美食的全过程。我们的创作初衷,就是通过荞麦进入传统的、日渐被边缘化的农耕文明,从而了解与体悟一种慢节奏、接地气的生活方式。

  到处都有荞麦香

  在固阳县,有这样一首儿歌:“阴山外,长城长,长城脚下是固阳;红土地,种杂粮,到处都有荞麦香。”从这首朴质的儿歌中,可以感受到荞麦在固阳人心目中的位置。

  荞麦因为出苗快(当春旱严重时,春小麦、莜麦无法下种,只要初夏有小雨,便可抢种荞麦进行补救)、免夏锄、收割与脱粒省事,适合固阳的气候、雨水条件,所以种植广泛并大量出口(且价格一路攀升)。

  固阳县民俗学者白永兴先生特地为《荞麦花香》写了一首通俗乡土小调《荞麦情》,准确生动地描述了荞麦的生长习性与周期,很有信息量:“一场喜雨地皮皮湿,牛马年种田是庄户人的福;你拉上马儿我扛上耧,六月天种荞麦正当时;荞麦出土两瓣瓣,最要命的是夹耳旱;软软的南风细雨飘,转眼间长成狗爪爪;七月里开花杆杆红,八月里花谢挂灯笼;黑栓栓的荞麦三棱棱,九月里盼来好年景。”

  荞麦需要笨加工

  在上世纪50年代,固阳人把荞麦加工成面粉都是自家动手,经过多道工序,石碾、石磨是关键性工具,推碾子、围磨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活儿。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石碾、石磨逐渐被淘汰,被小型面粉加工机所顶替(俗称小钢磨子)。据固阳乡下老农说:“荞面还是大石磨上围下来的好吃,有荞面味儿;而小钢磨子把荞麦烧坏了,荞面不香。”

  上世纪60年代之前,固阳民间加工荞麦全部用石碾。在加工前,荞麦要晾晒多日达到干燥;加工荞麦的技术含量很高,碾盘上荞麦的多少需拿捏得当;有的地方用石磨先粗粗地去掉荞麦皮,然后用石碾压成荞面(这样加工出来的荞面称拉生荞面,白亮好吃,但出面率低);有的地方干脆在石碾上把荞麦压碎,然后再过箩。

  由于石碾的废弃,原汁原味的荞面在固阳已很难吃到。

  老字号荞面馆名不虚传

  在固阳县城及各乡镇,有荞面馆大量分布,食单包括荞面圪托儿(俗称猫耳朵)、荞面饸饹、荞面蒸饺、拿糕等品种,尤以荞面圪托儿卖得最火。

  固阳县城有一家资深小店曰老字号荞面馆,开业于1979年。老店主兼首席厨师蒋金莲今年73岁,江苏常德人,1975年随夫来到固阳,做荞面已有38年。蒋师傅擅搓荞面圪托儿,她把荞面和得软硬适中(需掺约30%白面),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上轻搓,匀称的圪托儿便纷落如雨。据说过去饮食困难时期,有的客人在店里一顿可吃7碗荞面圪托儿。蒋金莲的女儿钮玉梅今年43岁,从十几岁就跟母亲学手艺,现在是独当一面的新店主(该店一年中可卖掉荞面两万多斤)。

  老字号荞面馆的荞面圪托儿之所以受青睐,除选用野山优质荞面的原因外,独家熬制的卤子也是卖点(配料包括牛肉、牛油、重庆产榨菜、花椒、鲜姜、酱油、盐)。远近客人进小店吃上一碗香喷喷的荞面圪托儿,固阳的古道热肠便融化在你的心里了!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