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食品
杂粮食品>>绥德黄馍馍
 

绥德黄馍馍

来源:榆林晚报  |   作者:满孝永   |  发布日期: 2015-03-18   |  阅读次数:2129次

  

刚刚出锅的黄馍馍(资料图片)

亢家沟村中的石碾记者满孝永摄

从黄国胜夫妻的脸上,我们看到了陕北人的气质。(资料图片)

  5月14日开播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给了我们无数的感动。有人说,它讲述的不仅是美食,还有对自然的感恩、对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家乡的怀念。

  但对于陕北人来说,纪录片中最能触碰我们心底的片段只有一个--黄馍馍。7月8日,记者来到了绥德,欲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寻找每个陕北人舌尖上的黄馍馍……

  昔日必备的年茶饭

  长期从事绥德民俗文化研究的马金龙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馍馍是绥德人年茶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陕北出产的谷子、糜子各分为软硬两种。其中软谷子又称九谷米,有糯性,主要的用途是做糕;硬谷子也叫小米,无糯性,主要是用来做小米饭、捞饭。软糜子因为颗粒较大,老百姓俗语叫做大软米,可以做糕;硬糜子也称黄米,可以做黄米捞饭。

  “旧时的黄馍馍分为谷子面和糜子面两种,都是软硬谷子或糜子相掺,用同样的制作手法做成。但谷子做的黄馍馍怎么也比不上糜子黄馍馍的味道。”马金龙说道。

  黄馍馍缘何会成为年茶饭的必备主食,绥德县文体事业局退休干部南国伦告诉记者:“过去的陕北作物中,小麦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加之粮食产量低,每户农家每年仅能收获200余斤小麦。物以稀为贵,因此过去的人们都感觉白面好吃,白馍馍自然是最好的主食。因此每年过年前,人们会拿出家中剩下的大半白面蒸成馒头,在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但‘人多馍少’,往往还没到正月十五,农人家的白面馍馍便所剩无几,这时就只能以黄馍馍作为主食了。”

  记者在绥德城中走大街串小巷,希望可以找到黄馍馍的影踪,最终却是无果而终。“糜子是在秋天收割,因此真正做黄馍馍的季节只有冬天。”马金龙说道。

  黄馍馍的制作工艺

  马金龙还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黄馍馍的制作流程。

  泡米:陕北冬季酷寒,泡米时必须向凉水中加入热水。调好水温,便可将糜子倒入,浸泡一个晚上。次日一早,便可将泡好的糜子淘出沥尽水分。

  碾米:泡好的糜子要上碾子碾压成面状。过去人们使用的都是传统的石碾。

  炒米:碾好的糜子要下锅翻炒。炒米有两个作用,一是使糜子的香味充分散发出来;二是可以将糜子从嫩黄色炒成金黄色,这样做出的黄馍馍便是“油个亮亮”。

  和面、发酵:和面时,两种糜子的比例约为软二硬八,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整。将两种糜子面充分混合后,要细细地揉搓,此时便可加入“老酵头”促使发酵。面“起了”之后,还要加入适量的碱面,揉匀后便可开始做黄馍馍了。

  黄馍馍用的馅料由枣泥和豆沙混合而成。过去人们会选择家中最好的红枣(占50%)、豇豆(占25%)、绿豆(占25%),放入锅中一同煮熟后舀出水,用木勺子将红枣、豆子压烂,此时的枣泥和豆沙便自然成为一体。再包入起好的面中,上锅蒸熟后黄馍馍便大功告成了。

  “黄”馍馍背后的故事

  去年11月份,《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组成员在绥德街头遇见了正在卖黄馍馍的黄国胜,这才让全国的观众一睹了黄馍馍的魅力。但当记者也来到绥德县名州镇亢家沟的黄国胜家中时,却获悉黄国胜夫妻已因事外出。

  正当记者以为本次采访就将这样无果而终时,吴爱芳老人却向记者讲述了“黄馍馍”背后的故事。

  8年前,黄国胜夫妇开始卖黄馍馍。因为他姓黄,因此很多人都戏称他卖的是“黄”馍馍。“我妹夫做黄馍馍是跟我妹妹学的,我妹妹做黄馍馍却是跟我学的。”吴爱芳的话一出口,记者顿时来了兴趣。吴爱芳今年已是75岁,坐在黄国胜家的炕上,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她们姊们四人的不幸遭遇:“1971年我娘突患疾病去世,第二年父亲也走了,当时二妹已经出嫁,身为大姐的我只能承担起照顾三妹(黄国胜妻子吴桂珍)、四妹的责任。当时三妹15岁,四妹9岁,还没有我们家的娃娃大,就住在老家(子洲县裴家湾乡吴家庙村)的破窑里,家里没饭吃的时候,她俩就时常到我家吃饭。每年过年时,我总会做上一大筛筛的黄馍馍让她们带回去。”

  说起这段往事,吴爱芳的眼角有些湿润。“我做黄馍馍是跟我娘娘(奶奶)学的。我年轻的时候,黄馍馍做得可好了,邻居们过年时都会请我去做黄馍馍,他们还说‘延安(吴爱芳长子乳名)娘做的黄馍馍油个亮亮,玉米蒸的黄儿也酥个塌塌’。”吴爱芳接着说道,“三妹长大后,我每年都会到娘家,手把手地教三妹做黄馍馍。每年过年时,他俩做黄馍馍人手不够,我也会过来给他们帮忙。他们去上海之前(7月7日),把我接过来看门,我和妹妹坐在门槛上,黄国胜还问我咋能把黄馍馍做得油个亮亮呢。”

  走出黄国胜家,记者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绿茵缭绕,鸡犬相闻,这座黄土腹地的古老村落中,犄角旮旯处还隐藏着破旧的石碾子……回想起记者一路寻访的黄馍馍,或许这正像纪录片中说的那样,“这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