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小杂粮王国”做成大品牌?
 

“小杂粮王国”做成大品牌?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14-12-08   |  阅读次数:2937次

  

  山西,农业小省,小杂粮大省?
 
  这里,小杂粮种类多、分布广、品质优,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 

  在我国老、少、边、贫地区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全省常年种植面积2000万亩,占全国十分之一,总产量约250万吨,居全国之首。多种杂粮的面积和单产均超过全国同比平均水平;育种、栽培以及加工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十分突出。小杂粮是山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目前小杂粮面积和产量在全国排在前列的有:谷子第二位,荞麦第三位,莜麦第四位,营养成分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并且山西小杂粮多分布在高寒、边远山区,产品污染很轻或无污染,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这里,山高,缺水,地旱。境内,除五大盆地小杂粮略少外,山地、旱地几乎无处不在,特别是贫困山区,小杂粮几乎就是农业的全部、农民的全部。  

  这里,自然资源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而“特点”决定了种植小杂粮的优势。  

  这里的优势: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类型,利于各种小杂粮品种生长;山多川少的地势形成了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是优质小杂粮生长成熟的天然基地。  

  然而,在小杂粮主产区、特产地,农民增收十分艰难。虽然小杂粮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种植分散、集中度不高,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生产。在杂粮加工转化方面能力差,产品不能形成产业。全省小杂粮商品量仅占到全年总产量的10%,加工量仅为2%。  

  主要问题在:专用品种缺乏;种植分散;产后加工多停留在低浅层次水平上;市场开拓不够;科技投入总体不足。特别是在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的孵化等方面严重不足,造成杂粮产业化发展缓慢。  

  小杂粮专家、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李杰林称:山西省小杂粮的产业现状突出表现出“两个不稳定”、“三个不适应”和“一个不配套”,这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正是山西省小杂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两个不稳定”就是产量、销量的不稳定。这点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对生产的投入。“三个不适应”就是品种结构、流通与加工都不适应市场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变化。“一个不配套”就是小杂粮产业开发运转体系不配套,小杂粮产业包括生产、加工、销售三大环节,全省上下级之间,省直各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抓大做强小杂粮产业的协调运作机制。政府部门仍存在多头管理、相互分割的现象。小杂粮主产区也未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种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不解决,既不利于入世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也不利于市场条件下的产业化经营。  

  为此,山西省实施了“优势小杂粮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支持主要杂粮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技术,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研发示范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加强杂粮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集成熟化和成果转化应用,有效延长杂粮产业链。  

  构建特色杂粮优质高产抗病的育种。根据市场需求,他们广泛收集现有杂粮种质资源基础,以常规育种为手段,结合现代生物工程和航天育种等科学技术,加强杂优育种,同时结合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经过区试鉴定进行评价分类,定向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等新品种。  

  特色的杂粮规范化生产。他们以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按照不同作物和生态区域制订完善的生产技术规程,结合绿色、GAP等规范化生产技术研发,以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为手段,推广新型实用技术,综合生产效率提高20%–30%,推出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  

  集成创新的杂粮加工技术。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突出燕麦、荞麦、谷子、高粱及杂豆等杂粮的现有贮运加工技术的集成熟化,研究其特用功能成分与作用,开发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增强免疫力、抗菌功能产品;研究解决特色杂粮大众化食品与主食加工关键技术,以技术成果为载体建立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协作共进、成果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培育一批杂粮加工的龙头企业和杂粮产品的知名品牌,杂粮精深加工比例达到45%。  

  李杰林认为,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必须将现代市场理念灵活贯穿于传统产业,要以“绿色”带“特色”。山西省小杂粮生产区基本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具备开发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制定好适合本地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以名牌带产业。研制开发科技含量较大的产品,原粮营销企业及农民经纪人也要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山西优质杂豆及马铃薯的原粮外销量很大,将各类品种及加工产品做成山西小杂粮的系列性名牌产品;以“龙头”带动主干品种。小杂粮有两种类型的龙头企业,一种是原粮外销的龙头企业,另一种是加工企业。要对小杂粮主干品种倾力扶持,在短期内使其加工转化及外销出口的吞吐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以城乡统筹将小杂粮推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小杂粮不仅是山西的特色产业,也是大多数地区的特色饮食,在山西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将小杂粮特色饮食推进旅游区,入超市、进饭店,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结合旅游开发,大力开展小杂粮的餐饮服务一举两得,既宣传山西,又发展了小杂粮及其餐饮文化。  

  李杰林强调,“需要具有实力的龙头‘载体’,需要政府‘铺路架桥’合力出击。山西小杂粮成为国内外大市场的特色商品,大规模走出山西之时,也就是我们的‘小杂粮王国’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时”。  

  山高,缺水,地旱。自然资源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类型,山多川少的地势形成了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是优质小杂粮生长成熟的天然基础,几乎是农业的全部、农民的全部实施优势小杂粮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研发示范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加强杂粮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集成和产业链.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