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食品
杂粮食品>>腊八粥
 

腊八粥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4-02-10   |  阅读次数:2751次

          粥,是中国大多数人喜爱的食物。如果按中国人"食疗”的说法,粥确实有养胃、易消化等功效。        北京人是爱喝粥的,尤爱喝腊八粥,清末民初,北京卖早点的摊档就叫"粥铺”——以粥为主食。至于豆浆,那是后来的事。天刚蒙蒙亮,粥铺就开始挂灯营业,顾客是那些提笼溜鸟、吊嗓子或赶活儿的老少爷们。粳米粥泡麻花是一大特色:将油锅里新炸的麻花掰碎,放在碗里,接着用有黏性的粳米熬好的稀粥浇在上面,麻花的焦脆和热粥的香软便掺和在一起了。北方气候寒冷,起床后出门前喝一大碗,活血暖身,一整天都精神。老北京人慵懒、贪玩、不喜劳作,早点大都去粥铺里吃。顾客太多,桌凳有限,常常要捧着大海碗站着喝粥,粥铺的生意之好,便一点也不亚于白天的茶馆。因此北京就产生了一句歇后语:"粥铺的买卖,热闹一早。”其实粥铺不单单卖早点,下午也有"大麦米粥”供应——只不过是甜粥,加了红糖,供人们疲倦时加餐,北京话叫做"点补”,类似于欧洲人的下午茶吧。
        粥铺是大本营,还有许多穿街过巷的"粥挑子”。一根扁担,挑着炭炉,炉火上架着粥锅,沿途叫卖。粥总是热的。可见那一时代的北京人嗜粥如命。真是不可一日无此君,粥,给贫寒年代里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粥铺早已是过去的风景。听吴宗估先生讲:"粥铺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几年。以后,因为兴起了‘杏仁茶’、‘豆浆’,比起喝粥来,又简便、又有丰富的营养,粥铺渐被淘汰。到了1938年,东城灯市口东口外、路西的最后的一家粥铺也关了门,粥铺就不存在了。”
        最后一家粥铺,肯定能构成一个故事。它为什么坚持到最后,为什么又无法继续坚持?
        粥铺消失了,北京人喝粥的嗜好并未改变。
        每年阴历腊月初八,北京人有喝腊八粥的风俗。远的不说,仅清末、民国年间,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百姓皆不能免——刘仲孝为此写过一篇《买粥果》。北京人将准备做腊八粥的原料称"买粥果”。因为选择的原料不同,腊八粥能体现出贫富的分化。"讲究的人家将原料分为‘粮’、‘果’两部分。粮类称杂粮米,包括粳米、糯米、小米、黄米、薏仁米、高梁米、鸡头米、绿豆、红豇豆、白芸豆、红芸豆、红小豆。果类有红枣、生栗子、莲子、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糖莲子、糖核桃仁、糖花生仁、榛子仁、瓜子仁、红葡萄干、白葡萄干、青梅、瓜条、青丝、红丝、桂圆、荔枝、金丝枣、金糕、杏仁脯、桃脯、柿饼条和摆粥花用的鲜果橘子、苹果等。数目品种可达百十种。所以有人说,过去这样一顿腊八粥可顶贫困人家数月生活之资。
        别处也有腊八粥,但绝对不如北京人制作得这么讲究。这哪是粥啊,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皇帝才有这样的口福。北京人,我算是佩服了,做一次粥,都能制造出满汉全席般的排场。没有富贵之命,如何能把每年一次的腊八粥渲染得如此辉煌。腊八粥里浸泡着人们丰衣足食的信念以及对收获的祈祷,或者夸大一点说:它是古老的农业文明的缩影。
        刘仲孝还介绍道:"在腊月初七的夜里五更熬粥。头锅粥是供佛堂和祖先用的,二锅粥留家里吃,三锅以后的专门馈赠亲友。所以旧北京在腊月初八那天早晨,大街小巷送粥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另外还有人将腊八粥涂抹在院子里的枣树上,说是枣树‘吃’了粥,能结出更多的果子。据说讲究的人家,喝腊八粥一直要喝到二月二才算合乎规矩。”可见腊八粥对于北京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食物,而按近于某种神圣的仪式了。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每年的腊八粥挑选着尽可能丰富的原料,把粥这种简单的食品包装得如此复杂甚至成为敬祭神仙、祖宗乃至馈赠亲朋的礼物。他们对粥的热爱在此登峰造极。相对而言,北京人虽然现在也爱喝腊八粥,但不如以前那样讲究,或许工作忙或生活条件提高了,我说不准。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