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中国杂粮在新时期的新使命
 

中国杂粮在新时期的新使命

来源:中国粮食行业网  |   作者:白美清   |  发布日期: 2012-11-05   |  阅读次数:4190次

  

——2012中国杂粮营养与健康报告会上的讲话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 白美清
 
  

    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012中国杂粮营养与健康报告会”是全国杂粮行业参加企业最多、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一次盛会,它标志着中国杂粮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转折的关头,粮食行业的发展、国家粮食的安全也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虽然粮食几年丰收,尤其是去年创纪录达到5.7亿多吨,但由于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粮食和农业由于资源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将趋于常态,并向偏紧方向演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一切要从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供应的大局出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竭尽全力,搞好服务。全国粮食行业,不论主粮与杂粮,不论产区与销区,全国上下一体,在党政领导下,扎实做好工作,确保万无一失。这就是新时期粮食行业也包括杂粮行业的新使命、新任务。为此,中粮协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调研,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正确认识杂粮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盛产杂粮的国家,它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之一。杂粮在我国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小品种,发展杂粮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从粮食史看,中国传统的五谷中,杂粮是不可与缺的品种,长期养育了中国各族人民,支撑了中国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小米加步枪”曾帮助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历史不会忘记其功绩。中国粮食史上粮食产业结构的多次大调整、大发展也与杂粮的变化有关。特别是近现代引进了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品种,传统的杂粮面积有较大减少,产量也随之下降。据中粮协杂粮分会的统计,2011年全国杂粮的播种面积为21822.5万亩(包括马铃薯、甘薯),总产量共计4550万吨。在全国粮食产量中占9%左右,是不可小视的粮源。尤其是杂粮及其食品,具有药食同源、相互融合的优势,日益成为营养健康食品,其消费量近年已出现上升的趋势,进入绿色食品行列。而且由于杂粮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已成为适合高原缺水干旱半干旱地区粮食的当家品种,加上现在不少地方杂粮种植方式落后,产量很低,比如,常见小米一般亩产300-400斤,仅为杂交小米的40%-50%;马铃薯产量我国14.4吨/公顷,仅为发达国家的1/3左右,其增产潜力非常大。可以预期,随着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未来杂粮生产将有较大的增长,可能成为粮食系列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从而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能找出一条解决当地人民吃饭问题的新出路。国际粮农组织的专家也有这种看法。认为对非洲的不少缺粮国家,是贫苦农民的福音。
  概括地说,杂粮是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主要口粮,是城市居民营养保健食品,是粮食中发展潜力大的品种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是不可忽视的资源起到主粮的辅助作用,对缓解粮食的供需矛盾提供一种优质资源。特别是在粮食供需紧平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更彰显出发展潜力和重要地位。“小杂粮”可以开辟出大市场,发挥出大效应,开创出新天地。
  第二,中国杂粮行业的前进方向是向绿色生态现代杂粮产业化发展。这是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企业兴旺的战略选择。也是对杂粮安全性、营养性的更高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在杂粮行业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把握这一战略思想,高起点,严要求,转型升级,使杂粮在生产、流通、消费上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首先从杂粮的生产上抓起。重点抓好“两大工程”:良种的培育、推广和粗放式耕作方式的转变。好种出好苗,要根据国家的规划部署,抓好杂粮的种子工程,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品种。如河北张家口市粮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小组培育的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现已在一部分地区推广,同等条件下,比常规谷子增产40%以上,最高亩产达到700-800公斤。如继续改进与推广,将会有新的突破。要下大决心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甚至是掠夺式的耕作方式、改变单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增产的做法,向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用水与保水相结合、机械化与精耕细作相结合为特征的“四节”新方式转变,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耕作方式。使农业能真正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坚决抛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只顾眼前,不思今后的耕作方法。现在我国这块占世界耕地1/9,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的国土,却使用了世界1/3左右的化肥、农药,这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应当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转变耕作方式是当务之急!
  从在贵州黔西南州、河北张家口地区等地调查的情况来看,要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可采取互利共赢、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杂粮合作社+农户”等,还有在小农户的基础上实行“几统一”:统一种子、统一育种、统一栽培、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等。从一村、从一条平川做起,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流通上,抓紧建设“一链两网”(产业链、收购网、销售网),形成杂粮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现代流通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让杂粮干干净净、顺顺畅畅上百姓餐桌上。为了保持杂粮的营养性、安全性,加工、流通环节一定要注意:一是不要在添加剂上做文章,而要在原汁原味上创新路;二是要在杂粮机械化上用功夫。创制一些先进适用的杂粮加工机械;三是要注意同其它粮食配合使用,组合成老百姓喜爱的各类食品。如“二米饭”、“杂粮挂面”、“杂粮馒头”、杂粮系列产品等。要广泛深入宣传杂粮独特的功能与烹调食用方法,使之进入普通百姓之家。要同放心粮油工程、主食厨房工程相结合。这里强调要十分重视“两薯(马铃薯、红薯)”的食用与推广,如薯条、薯片、烤红薯以及薯粉、薯丝等都大有可为,这些都可能开辟出大市场。
  第三,要突出重点,办出特色。杂粮品种繁多、分布很广,工作上,要抓重点品种、重点产区、重点企业、重点市场。我国杂粮影响较大者,可概括为“两米”(小米、高粱米)、“两薯”(马铃薯、甘薯)、“三麦”(大麦、荞麦、燕麦)、“四豆”(蚕豆、绿豆、红小豆、芸豆)。要梳理产品、梳理地区,分别采取扶植政策,使主产区增产增效,使原产地重放光芒,使优质品种实现增值。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打开销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上,使他们能加快发展,带动一方。同时要吸引大型企业到产区参与开发,搞好合作。
  第四,要把科技创新落实到创名牌、出优质产品上。要采取继承、发展、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方式,在全行业坚持不懈地推行名牌工程、信用工程,争取在一段时间内树立杂粮系列化大名牌,形成一批全国性、区域化的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充分发挥名牌效应。如小米,可在传统的“四大贡米(小米)”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改造升级,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大名牌。薯类有很大潜力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要在现有“定西土豆”、“内蒙土豆”等基础上,培育优良品种,在储藏、加工上出特色、上水平,标准化生产、现代化销售。要创出一批全国人民欢迎的名牌精品,大力促进杂粮行业走上大名牌、大企业、大市场的轨道,形成一批根底深厚的百年名牌、百年老店,涌现出领军企业、领军人物,使杂粮行业上新水平,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加强政策支撑。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的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支持措施。在政策扶持上,要像对待主粮那样对待杂粮,使杂粮与主粮一样享有同样的优惠政策,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杂粮产业。要在各个方面争取支持,形成合力,从而调动各地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杂粮行业的发展,使杂粮在新时期作出新的贡献!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