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来源:  |   作者:王 敏   |  发布日期: 2012-05-28   |  阅读次数:3648次

  

  鄂西北山区,如何在粮食产业化发展中,依托山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发展山区杂粮特色产业思路
连续多年,受政策和价格双重刺激,山区粮食生产暂时性得到恢复增长,基本保持在产销平衡点,但存在的问题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如竹山县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低山水田10万亩,半高山以上旱地50万亩。常年粮食产量19万吨,其中:小麦、稻谷产量7.2万吨,玉米及小杂粮产量9.8万吨,油料产量2万吨。农民种粮效益低。山区自然条件差,土地薄弱,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加之农资、劳务价格大幅上涨,种粮成本不断攀升。竹山县物价局2010年粮食生产投入与产出效益调查结果显示,水稻每亩种植收益158元、小麦收益仅20元,国家种粮补贴和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利好政策被不断上涨的物价平衡吸收,惠农政策收效甚微。
  山区在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生产上,与粮食主产区没有可比性,然而山区有山区的特色和优势。如竹山县地处秦巴山腹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小杂粮品种。小杂粮生长特性适宜山区种植发展,投入相比水稻、小麦低,市场一路走俏,价格持续看好,收益相对较高,具有深加工潜能和巨大发展空间。因此,山区粮食产业发展定位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立足山区生态优势,突显地方特色,围绕粮食产业发展做好小杂粮这篇文章,大力提高小杂粮生产能力、深加工转化能力,着力把小杂粮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

  二、山区发展杂粮产业的优势
  1、政策支持力度大。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配套政策措施的实施,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省粮食局联合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省粮科院,在小杂粮优势主产区建立了小杂粮种植科技示范园和扶持发展杂粮深加工产业,通过试验示范带动,产业信息传递,促进高效开发利用山区杂粮资源,推动杂粮产业持续发展。并明确将鄂西北山区县(市)小杂粮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市、县政府“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小杂粮生产及深加工能力,并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
  2、地理及气候环境有优势
  鄂西北秦巴山腹地,属典型的副亚热带内陆季风性气候,平均气温15.6℃,降雨量824.9毫米,无霜期254.4天,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步,四季分明,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是农业多样性地区的典型代表,对杂粮种植生长极为有利,竹山及周边地区一直以来是小杂粮主产区、集聚地。
  3、具有杂粮种植传统和习惯
  山区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杂粮如甜玉米、绿豆、蚕豆、豌豆、红小豆、红粥豆、高粱、荞麦等,种植面积广,品种多样化。农民有传统种植经验和生产习惯,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资源丰富。
  4、品质优势明显
  小杂粮含多种氨基酸、粗纤维、硒、单宁酸等营养成份,对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浓度、预防高血压有一定的功效,深得广大消费者赏识。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越,乡村地域辽阔,多为高山半高山,海拔位置高,病虫侵害少,杂粮种植很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只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生产过程生态环保未受污染,因此,生产的小杂粮独具特色,属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甚至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5、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膳食科学营养,特别是追求安全、健康、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小杂粮恰好具备这些品质,带动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市场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大众消费热点,为深度开发带来了巨大商机。

  三、杂粮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受自种自给传统观念束缚,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生产种植稀疏零散,集约化程度低、产量低、商品率低。
  二是宣传手段、产业引导、开发力度跟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杂粮生产能力和产量品质的提升,产业规模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三是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项目建设启动慢,新产品开发难题多,特别是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四是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激励措施还有待完善、有待加大。

  四、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1、开放先导,更新观念,树立做大做强杂粮产业的战略思想。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和连续多年国务院、湖北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及省、市制定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粮食产业支持的力度逐步加大。农产品加工作为地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之一,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突显小杂粮产业地位,将推进措施逐级落实。关联部门携手协力,目标同向,特别是粮食部门,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扶持小杂粮产业规模化生产,创新开发高附加值小杂粮产品,着力创建小杂粮食品知名品牌,构建产业链长、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小杂粮产业格局,在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政府要加大小杂粮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政府引导扶持是关键。政府要把小杂粮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位置来抓,制定促进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质量与数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对小杂粮深加工企业,按照国家现行粮食产业发展政策,落实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资金,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切块安排粮食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奖励;对小杂粮加工企业进驻农产品加工园区,实行土地出让金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与企业投资强度相结合,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并在1至5年的过渡期内享受所得税奖励政策扶持。完善服务机制是保障。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将小杂粮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效益纳入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作为评价标准,着力推进小杂粮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推动发展是根本。小杂粮产业方兴未艾,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政府在统筹兼顾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为小杂粮壮胆撑腰,助推加力,促使小杂粮这一特色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
  3、整合资源形成龙头,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借鉴企业整合重组典型模式,促进企业相互对接,开展合作联合,形成产业龙头。引领生产企业进驻农产品加工园区,享受园区优惠待遇,实现园区资源共享。鼓励企业通过自身扩张,迅速壮大形成机制活、带动强、有特色、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带动小杂粮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4、发展小杂粮订单农业,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民的商品意识在增强,但生产技术落后,应对和把握市场的能力较弱。政府及粮食、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对小杂粮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实行划区生产与集中连片相结合;在生产聚集区建设试验示范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有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小杂粮生产面积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总产持续增长;创建条件为农民提供检验检测,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有序推进小杂粮地理标志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倡导小杂粮生产使用农家肥,自然状态生长,农药化肥零残留,提供病虫害、疫源疫病防控防治;强化服务措施,完善“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为产业发展铺路搭桥。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纽带,又是利益共同体,要以诚实守信为基础,做好良种引进、科技投入、生产指导、收获贮存全程服务,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推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机制,让农民种植放心、利益得到保障;组建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规范运作,畅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实实在在通过“订单农业”有效形式,加快推进小杂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5、开发系列新产品,引领推进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发展要具有前瞻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不同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营养、保健、绿色、生态为特色,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打响品牌战略。在小杂粮系列产品的研发上下功夫,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协作,创建新项目、研发新产种;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认证,标准化生产作业;实行科技领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内在品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富有山区特色的小杂粮食品实行全方位特色包装,实现品牌包装、文化包装、价值包装相统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树立鄂西北山区小杂粮品牌形象。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