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小杂粮生产出口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小杂粮生产出口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来源:山东省农业厅外经处  |   作者:宋莲萍   |  发布日期: 2010-07-20   |  阅读次数:6478次

  

  我国是世界占首位的杂粮生产大国。其中谷子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糜子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荞麦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绿豆、小豆总生产量占世界的1/3。目前,我国包括谷子、荞麦、高粱、杂豆(绿豆、芸豆、赤豆、蚕豆等)等在内的杂粮总面积约为12818.7万亩,总产量高达1775.8万吨。我国的杂粮生产具有地域广阔、种植史久远、资源丰富、品牌优良、加工系统、科研先进等众多优势,这些优势的存在为杂粮生产和流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结构都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以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特征的新阶段。小杂粮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耐旱耐瘠,既可在高海拔的冷凉山地上种植,又适宜于生产条件差的丘陵山地、新垦荒地和一些旱薄地种植;既可作为“填闲补种”的作物,也可以与大宗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实行间作、套种、混种,对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粮食产量结构,增加粮食总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我着重对章丘市文祖镇的小杂粮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文祖镇小杂粮生产现状
  1.加强基本建设,建立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文祖镇小杂粮生产基地项目始自2004年,是文祖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工程,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 总投资600万元。基地以三德范办事处四个村为主,覆盖东张办事处、大寨办事处、三元办事处,共22个村,涉及3万多名山区群众。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化改造生产道路、开挖埋设管道、修建蓄水池、建设水厂、维修加固蓄水池等工程,实现灌溉面积7000亩。基地建成后,年产小米、红小豆、绿豆等小杂粮260万斤,实现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2.成立专业协会,发展龙头企业,推行“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经营模式
  章丘市坚持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引导群众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建起了一批合作社和企业。文祖镇成立的锦屏山小杂粮协会现已发展小杂粮种植会员3860人。该协会既是直接组织农民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的“龙头”,同时又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扮演着纽带和桥梁的角色,在农业市场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也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林果开发、名优土特产开发、农产品加工及观光旅游于一体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共拥有职工80人,技术人员18人,生产基地1200亩。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有机食品小米、绿豆、红小豆为主的小杂粮和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公司设立了农产品开发部和生产销售部,对小杂粮进行精加工和包装,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公司推行“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定了销售合同,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3. 发展绿色食品认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锦屏山小杂粮协会、农业开发公司在农业局技术人员和村委会的协助下,对种植农户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技术培训,加强了种植农户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公司大力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和质量认证,2003年9月,“锦屏山”牌小米、绿豆、红小豆被同时认定为绿色食品AA级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并同所产的核桃、板栗、花椒六个产品于2006年12月份通过有机食品认证;自从章丘市文祖镇建立小杂粮生产基地,注册了“锦屏山”品牌,这些过去在文祖人看来稀松平常的小杂粮,价格便直线上升,小米每公斤2.4元,绿豆6.4元,红小豆更是卖到了9元。外地来的货车排成了队,“锦屏山”牌小杂粮也远销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8000多订单农户亩均增收达200多元。
  二、小杂粮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杂粮生产方式落后。由于小杂粮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以户为单位分散种植和管理,多处在零星种植、粗放管理的落后状况,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卖关系,订单农业少而履约率较低。在观念上农民多以粮食生产为目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异色率、异型率高,品种互混严重,优质率和商品率较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制度,难以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国际高端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小杂粮加工水平较低。目前,大多数小杂粮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监测手段。多数只经过简单加工,进行包装之后就把产品投入市场,进一步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更少。国内市场上能够满足改善膳食结构调整需要的大众小杂粮食品很少,而有利于膳食营养平衡的小杂粮营养食品,能够防病、治病的杂粮保健食品十分稀少。
我国出口的杂粮基本上是原粮,加工制成品占出口量的份额很小。许多国外经销商从我国进口杂粮,经过加工和分装后获利甚丰。现在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中,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一般占70%,有的达90%。据测算,我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总利润,生产环节仅占1/5左右,较发达国家低将近一半。
  3.品种单一陈旧,缺乏竞争优势。由于小杂粮产业开发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缺乏政府资金支持和技术投入,研究基础薄弱,研究力量小而分散,品种改良无经费,品种创新、改良工作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品种的更新慢,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加之原有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商品质量下降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我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许多知名的小杂粮品种在国际市场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
  4.品牌宣传力度不大,营销网络不健全,外销渠道不畅。“锦屏山”牌小杂粮虽然打入济南大润发、银座等超市,并且远销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是与章丘大葱、明水香米、龙山小米等知名品牌相比较,“锦屏山”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内销与外拓相结合,全方位构建货流其畅的营销体系,进军国内高端市场,打入国际小杂粮市场,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文祖镇乃至章丘市农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5.作为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小杂粮出口创汇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土特产品中,小杂粮是大宗产品。无论是出口日本的荞麦、绿豆、小豆,还是出口到港、澳、台、新、马、泰的黑豆、小豆,以及出口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的豆类、谷穗、谷子和糜子等,无一不是小杂粮。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的杂粮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资源优势。近些年我国杂粮出口总量占粮食出口总量的10%左右。据统计,2001年全国出口粮食975.4万吨,创汇14.7亿美元,其中小杂粮出口93.51万吨,占出口粮食总量的9.6%,创汇3.3亿美元,占出口粮食创汇总额的22.6%。在正常情况下,出口1吨杂粮的经济价值约相当于出口2.75吨大宗粮食。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杂粮曾因质量下降、无序竞争等原因,出口量有所下降,但近几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小杂粮出口非但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和压力,反而又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
  三、对小杂粮生产发展的建议
  小杂粮医食同源,既是传统保健食品原料作物,又是现代绿色食品资源,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国际农业营养和卫生组织认为,小杂粮是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经济作物。我国的膳食指南中也提出了“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的建议。从杂粮保健食品的市场研发方向看,杂粮食品可以作为营养配餐的重要组成部分。杂粮营养丰富,具有保健效果,将一种或几种杂粮与口感好的小麦粉搭配,可以制作出的不同种类的食品。用杂粮制作的特殊疗效食品,现在已普遍摆上了欧美、日本等国家富人的餐桌上。目前,我国的杂粮食品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加,粗、杂粮将备受人们的青睐,其生产和经营的市场空间也将十分广阔。
  1.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小杂粮质量。一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要分门别类地制定小杂粮生产经营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标准化生产标准、规程的推广普及,从而使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二是切实强化技术支撑。建立与标准化生产相匹配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小杂粮协会的作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全面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对接。
  2. 加大政府投入,构建促进小杂粮生产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积极为农产品认证工作搞好服务,帮助完善生产规程、申请报告等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等各类认证工作;二是抓品牌注册认证服务,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及个体农户注册商标、认证“三品”、争创名优品牌进行扶持和激励;三是抓新型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种植和营销大户,支持小杂粮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小杂粮收购营销专业市场,为小杂粮营销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咨询服务。
  3. 提高产业化水平,深化小杂粮食品加工,实现农民增收增值 。文祖镇作为小杂粮生产基地,要把小杂粮的初、深加工同小杂粮生产紧密联系,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改造传统的小杂粮食品加工工艺,实现工厂化生产。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杂粮系列产品,努力将优质小杂粮产品变成各种各样集方便、营养、保健于一体的大众产品,把以原粮包装销售为主转移到深加工产品销售上来,可以大大提高小杂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重视品种改良及良种繁育, 加快科技振兴小杂粮生产步伐。由于小杂粮品种的更新慢、混杂严重、商品质量下降等原因,某些小杂粮品种在市场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把小杂粮品种改良列入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重点计划,建立小杂粮品种改良中心,组织有关高校和农业科技部门的力量,开展小杂粮品种改良工作,尽快选育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对现有的名优品种尽快进行提纯复壮,加速良种繁育;积极引进国外品种资源,尤其是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小杂粮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扩大种植面积,迅速形成生产规模和出口能力。
  5.加强部门协作,扩大小杂粮出口外销。由于我国小杂粮产业链属于分段管理,导致出现许多问题,限制了小杂粮的出口外销。因此建议加强小杂粮生产、科研、推广、加工、出口的协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处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小杂粮生产出口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和恶性竞争;同时,海关、商检、贸易和农业等各有关部门,要重视对国际小杂粮市场的研究和分析,定期发布国内外小杂粮市场供求信息,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拓展小杂粮国际市场。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