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食品
杂粮食品>>记忆中的“苦荞粑”
 

记忆中的“苦荞粑”

来源:  |   作者:谭云豹   |  发布日期: 2009-11-12   |  阅读次数:2321次

  

  不是因为那天看电视,那“苦荞粑”在我的记忆里几乎完全淡忘了。在我童年的时候,我们家每年都要吃上几顿“苦荞粑”,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很差,在荞子刚收获的时候和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总会给我们做上几顿“荞粑”吃。
  每次母亲做的“荞粑”,我们姊妹四个吃的时候,都是极不情愿的。因为,最害怕吃的就是“荞粑”那种苦味,吃到嘴里,苦到胃里。
  每到这时,爷爷奶奶都笑着说,多吃“苦荞”身体好。母亲也常说:“荞翻山,麦打坐,大米饭吃了不经饿。”意思是:吃了“荞粑”能翻山越岭,吃了“麦粑”没有力气,走路都要坐下,吃大米饭就不耐饿了。说是这样说,无论如何,我和弟弟妹妹们每次吃“苦荞粑”时,也最多只吃一块。但在那时,家里除了一些杂粮之外,大米、麦子都很少,偶尔能吃上几顿“苦荞粑”也能填填肚子,度过那艰难的岁月。
  来到新疆这么多年里,这荞子在我的记忆里近乎消逝,就算是上高中的那些年里,母亲也没有种过荞子了,杂交水稻的诞生让我故乡的山区再也没有缺过粮食了。种荞子在我的故乡来说已经成了历史。
  童年时期,母亲在地里种荞子的时候,我常常帮着母亲撒种,那时我在想,这“荞粑”那么难吃,母亲为啥总要种一些?当时我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现在想想,也许是母亲看中了荞子的生育特性,母亲才种植的吧。因为荞子的生育期很短,大概只有60多天,在那些缺粮的岁月里,母亲为了让一家人能不挨饿,就在一些比较贫瘠的土地上种上一些荞子,种得早就收得早,种得晚也收得晚,就算是在收获了麦子之后,也能种荞子,在不施任何肥的情况下,也照样能有所收获。
正因为那天看电视,才引发我几乎消逝的记忆。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那“苦荞粑”的味道让我成了一种神往。如果哪年我回到故乡,我一定去买上荞子种,带到新疆来种植,收获之后,让母亲再给我做一顿“苦荞粑”,享受那童年记忆的苦!
 
制作方法:
  1.荞细粉加入红白糖粉、熟菜籽油、猪油、鸡蛋、白碱、苏打、白矾混合,用搅拌机搅匀,静置一天发酵后作酥皮。
  2.用猪油、白糖、熟苦荞粉和火腿、苏麻、玫瑰白糖等其他辅料搅匀制成馅。
  3.皮擀薄成圆形,包上馅子,放入木模压制成形,入炉烤熟即成。
特点:形如矩形,美观大方,色泽金黄,质油润香甜,酥软可口,是营养丰富的精致饼点。荞粉的蛋白质高于大米和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苦荞碱性较重,有健胃、消火、降压的功能,常食对肺结核患者有辅治作用。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