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地
产业园地>>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分析
 

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分析

来源:  |   作者:杨凯 朱宏伟 董生健   |  发布日期: 2008-04-11   |  阅读次数:3820次

  

  会宁种植小杂粮已有2000多年历史,以绿色和无污染著称,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小杂粮产品就有20多种。当地群众在种植小杂粮作物上总结出丰富的耕作经验,传统种植方式和科学种植方式相结合,使得会宁小杂粮著称全国。

一、会宁小杂粮发展现状

  小杂粮产业优化了会宁县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会宁小杂粮种植具有高原气候的最大优势,大多杂粮种植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杂粮生产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在盛产的小杂粮就有荞麦、扁豆、豌豆、黄豆、燕麦、莜麦、糜子和良谷等20个新品种,种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年产小杂粮达8万吨,是甘肃省的主要杂粮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品牌效应日渐显著。其中以三利土特有限公司和懿农司龙头企业为带动,建成10万亩良谷米生产基地和10万亩荞麦生产基地,实行定单农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龙头企业+定单+农户”等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小杂粮的商品价值,小杂粮产业发展前景广阔。2003年底,全县在大旱之年仍完成农业总产值3亿多元,比上年增长7.4%,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亿
多元,比上年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0元。
二、小杂粮产业化条件分析
  1·自然地域环境条件。会宁具有高原气候的最大优势,境内山峁林立、沟壑纵横,海拔多在1400~2200m,年平均降水量312mm左右,变幅大、蒸发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无工业污染及水源污染,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态环境适宜小杂粮生产。小杂粮生产地大多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因此,作为传统食物来源的小杂粮生产基地又是现代新型保健食品、更是天然食物源的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产品生产基地。

  2.小杂粮的品质分析。小杂粮品质高,即营养素含量要比大宗粮豆高。就以大宗
粮豆与小杂粮营养素平均含量相比较:小杂粮的蛋白质高3.31%,脂肪低4.2%,碳水
化合物低3.26%,热量低165.5kj,膳食纤维高2.68%。这完全符合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的保健食物源的要求。小杂粮含有大宗粮豆不具有的特殊营养成分,有如黄酮苷、亚油酸、酚类及矿物质元素Mg、Fe、Zn、Ca、Se等。荞麦对治疗糖尿病有特殊效果,既是糖尿病患者的保健食品,又是制药厂的降糖原料,药用价值较高。

  3·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会宁小杂粮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物竞天择,传统
资源品种多,品质好,精、深加工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政府重视,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
以三利土特有限公司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价值,稳定了价
值链,培育出了20多个新品种,提高了科技含量。

4·品牌与产业优势明显。会宁县最具特色的荞麦、良谷等小杂粮产品经省级绿色
  食品检测机构检测,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被省绿色办公室确定为申报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认证的产品,目前已有两个种类(良谷米和荞麦粉)取得国家A级绿色证书认可。

  会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三利土特有限公司懿农公司和会州小杂粮公司。他们与多个乡镇的农户签定了良谷、荞麦等杂粮的订购合同。开发出了燕麦粉、莜麦粉、荞麦速溶营养茶、荞麦米、精制甜荞粉、精制苦荞粉、熟制莜粉、食用荞麦淀粉、优质扁豆、优质豌豆、精加工糜子米、良谷米、黑谷米、地耳、优质甜醅料杂粮八宝面、荞麦方便面、荞麦香肠、燕麦粉、莜麦营养粉、荞麦速溶茶和豆制品等多种小杂粮产品。主要销往西宁、南宁、香港,甚至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及地区。

三、小杂粮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杂粮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但长期以来,小杂粮由于受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生产一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比较缓慢,与积极生活的要求相距甚远。

  1·新品种引进、选育滞后,经济效益差。新品种引进、选育滞后,种植的品种大多为本地品种,且同一品种多年种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不高,品质较差。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不够,即耕作粗放,管理水平低,导致科技含量低,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2·生产规模小

  (1)企业的生产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起步晚、设备简陋、技术滞后、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差、底子薄,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和产业链条,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表现在深、精加工能力不足,对深、精加工的开发正在起步和建设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包装和广告的不到位,导致流通销售不畅。

  (2)种植规模小。6439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65%。228万亩耕地中,旱山地占90%;而小杂粮的种植面积且仅有不到50万亩,杂粮的种植太过多样化,样样都种,不专一、不精、结构太过分散。产量难以上规模,影响产业化进程。

  3.高寒干旱,水资源匮乏。高寒干旱,水资源匮乏,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旱灾频繁,十年九旱,水资源总量贫乏,甚至部分地区人畜吃水也成了一个严重问题。由于该区山多川少、坡度大、沟深,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严重的水蚀风蚀,造成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低、土壤肥力减退,小杂粮产区的效益差。

四、会宁县小杂粮产业化的对策

  与大宗粮食品种相对照,杂粮则需求旺盛,一直保持畅销势头,身价一路攀升,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抓住这个优势依靠技术进步,加强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实现小杂粮产业化。

  1·种植业结构调整。小杂粮种植简便易行,不消耗地力,既可单种,又可套种,是投入少、收益高的好作物,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所以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建立具有区域特点和各具特色的生产结构,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选优汰劣,或选用已经培育好的优良品种,如:谷子应选用陇谷5号、7号、8号等,平均亩产量230千克左右,若水肥适宜则产量高达500千克;糜子应选用早熟丰产品种陇糜4号、5号、6号等;荞麦选用平荞2号,北海道荞麦等,传统栽培品种有甜苦荞;早熟豌豆品种有中豌4号、多拉夫等,晚熟豌豆品种有新品系20-45·8711-2、定豌1号等。

  2·培育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程度。行业协会的发育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侧面。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告诉我们,行业协会在技术研究、推广、信息指导方面具有优势,是提高农民市场化程度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分散经营条件下,更具有现实意义。会宁县应以潺潺品标准化中心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组建由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骨干、产销大户结合的小杂粮行业协会。技术骨干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起到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相结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结合,理顺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种植,形成规模,从而使得农民增产、增收。

  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实现农业标准化必须依靠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等龙头企业,或农业合作化组织,只有通过他们将一系列标准应用到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农业标准化,而标准的应用和实施是促进产业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关键的问题是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1)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兴盛不衰的持久动力。技术创新是产业的核心要素。小杂粮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品种选育和产品的精、深加工等研制开发工作。应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使技术上水平、产品高质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采用“院企”、“院地”合作模式,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攻关,实行农科教和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成果转化率,开发出优质价廉的名、优、特、新产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2)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企业的经营思想、产品结构、产业布局、管理水平、科技水平等具体情况出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规模扩大,对简陋的设备进行革新,对低水平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对质量档次较低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把粮食种植业、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就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大力搞好市场营销,开展市场调研,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根据市场反馈,快速开发新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投放市场。注重商品包装和注重广告宣传。商品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商品,而且可以美化和宣传商品,增加产品的知名度。要使产品出名,广告是不可缺少的,针对产品特点,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做广告,恰当地、不留痕迹地宣传自己的产品,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接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

(安定区良种场 743000; 定西市临洮农业学校 73050)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