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史话
杂粮史话>>闲话“莜面”
 

闲话“莜面”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日期: 2005-12-16   |  阅读次数:2793次

  

  “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这只能说是莜面食品耐消化,所以也耐饿,故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少吃为佳,严重者忌吃为好。因莜面的这一因素,人们常爱说莜面是“劳动人的饭,受苦人的饭”,也只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才吃了莜面后可以解决长时间消耗热量后饿困的问题,并易于消化。也因莜面的这一因素,莜麦被打入了“粗粮”的行列,长期以来,收购价低于其他大秋作物,但并未就此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尤在乌盟地区,把种植莜麦的土地面积不一直保证着。
  

  这也迎合了当地高寒、地薄的问题,莜麦尚还耐寒。虽是粗粮,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却是“粗粮细制”,花样品种不亚于小麦,且更富特色。在乌盟前、后山村农村,常听人讲“谁家的媳妇做的一手好饭”,这好饭也便是莜面,在这些“巧妇”的手里,莜面时而细若粉丝(鱼鱼);时而薄若蝉翼(靠笼);时而状若鲜鱼(山药鱼子);时而成若鲜肉(拿糕);时而变成碎玉(块累);时而包罗万象(囤囤);时而浪里翻江(煮鱼子)……乌盟农村里的男人们也深谙做莜面的手艺,与妇女相比,是次了一层,但什么“老汉靠墙睡(贴饼)”、“脚后跟(卷面靠笼)”……做熟后,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乌盟妇女们捏莜面,搓鱼鱼的功夫在美食家眼里简直是绝妙,就说“鱼鱼”,一小块莜面分成几块,两手心各按住几块,在一块面案上飞快的搓着,一霎间,盘龙卧凤,游鱼斗虾,看上去在做饭人的手心里,有抖不完的丝缕,看不尽的线头。再说推“靠笼”,善此者指挟面团,无论玻璃上、日记本皮上、瓷砖面上,还是手指间,皆可成活,且速度疾若神工。
  

  莜面做法多、吃多也多,首先是“蘸水”,即汤。羊肉激发、咸菜汤、鸡蛋汤,而且蘸上醋、酱即食也可,再说配料,芹、菠、萝卜、土豆等皆可放入,来者不拒,不存在与其他食品相斥的问题。
  

  到农家炕上坐定,巧媳妇会向你介绍“冷水莜面”、“开水莜面”和“温水莜面”的区别,在不同人的做法里,有不同的口味,甚至还有的妇女,半斤和好的莜面可以“推”出近200多个“靠笼(一般的是70、80个)”。
  

  莜面好吃,但从粮食变成食品的过程中,却比任何一种粮食都费事,秋后收获下来,先晾、后炒(炒还需不温不火,否则火大面黑、火小夹生)再磨。“好吃难弄”的话,用在莜面上一点也不假。
  

  离乡久了,在都市里寻找一家莜面馆去回味、品尝,尽管吃了舒服,总还找不着老家的那种味儿。有一天我突然想起,各省各地都在把自己的特色,经典饭食当优势来推广、扩张,内蒙人为啥就不能呢?也许,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真正意义上的莜面快餐,莜面全席会有人将它弘扬光大的。
  

  闲话至此,想起东路二人台“呱嘴”里一个曲目《懒大嫂》的唱词:“擦块累、擦不烂、搓鱼鱼、一股劲断。”笑话的是做不了莜面的妇女。至此不禁为家乡人引为自豪的美食功夫而叫绝,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美食文化——莜面文化。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信息网    |    中国天气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陕西农业网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主办 : 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      承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杂粮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03-2018   小杂粮网(mgcic.com)    陕ICP备16012101号-4

地址 :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邰城路3号   联系邮箱 : mgcic.com@126.com